近期,教育部发布《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》,全国范围内新增、撤销、调整专业点3424个,29种新专业亮相,同时,首次建立战略急需专业超常设置机制,开辟相关专业设置即时响应“绿色通道”。
超常设置机制,破局战略人才荒
据介绍,教育部此次建立的战略急需专业超常设置机制,瞄准低空经济快速发展需要,突破集中申报限制,指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、北京邮电大学、华南理工大学、北京理工大学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6所高校增设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。今年首次招生,从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申请表可知,6所高校合计招生仅360人。
建立战略急需专业超常设置机制,是推动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学科建设的创新举措。
我国现行的高校专业设置机制采取集中申报备案审批模式,虽然有效保障了学科专业建设质量,但在应对国家战略急需领域的人才培养需求时,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制约。现行制度下,从新专业申报论证到最终获批往往需要经历1—2年周期,这种常规化设置流程难以匹配当前国家战略发展的紧迫需求,尤其在技术迭代加速的数字化时代,传统培养机制难以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的即时需求。
以低空经济领域为例,随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“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”战略部署,国家发改委同步成立低空经济发展司。据工信部《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》测算,2026年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。但现有高等教育体系尚未设立“低空技术与工程”相关专业,人才储备与产业发展的严重脱节亟待突破性解决方案。据有关部门测算,现在我国无人机操控员岗位的就业人才缺口高达百万人。
面对万亿级产业蓝海与百万级人才缺口的双重现实,这场变革正倒逼高等教育体系重构:高校亟须建立“学科—产业”动态响应机制,而高考生的志愿填报更应深度解码国家战略——选择“低空技术”“智慧通航”等新兴专业,本质上是在产业升级的“窗口期”完成职业规划与国家需求的战略对齐,从而在就业市场中占据优势。
专业动态调整,锚定战略新需求
专业设置是产业变革的风向标,是高校锻造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。
面对科技变革与国家战略需求的叠加冲击,高校专业调整已从按部就班的“需求适配”,升级为引领产业发展的“前瞻预置”——政策文件中密集涌现的“超常规布局”“战略急需”“交叉学科”等关键词,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正以结构性重构拆除学科壁垒:不再是简单的专业增减,而是通过学科专业结构的战略性重组,构建起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座。
以今年新增的29种专业为例,其设置逻辑深刻映射着国家战略导向、市场需求演化与科技前沿牵引的三重驱动。细察这29种战略导向型新专业,可清晰解码其顶层设计逻辑:
“碳中和科学与工程”“海洋科学与技术”等面向国之所需;“智能分子工程”“时空信息工程”等聚焦尖端科技;“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”“老年医学与健康”与民生息息相关。
回溯过去五年,教育部数据显示,我国已新增设142个专业。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正经历范式转换——从学科大类延展转向垂直细分赛道的精准卡位,那些曾被视为“小众”的前沿领域,实则是以前瞻性布局锁定未来十年关键场景的战略预置。
在6.28万本科专业布点的庞大基数上,教育部更是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重塑高等教育生态:通过就业质量倒逼存量专业动态适配,依托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模型实现前瞻布局,推动专业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战略纵深。
这场供给侧改革中,专业赛道的兴衰更替如同产业迭代的镜像:当“低空技术”“量子信息”等专业登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车,部分传统专业正有序退出。
教育部数据显示,近五年来,全国高校本科专业新增数量稳步回落,而撤销专业数量则呈持续扩大的态势。
在优先布局关系国家重大战略领域专业的原则指导下,高校正通过建立专业设置动态预警与响应机制,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的周期适配,且已在近年专业布点数据中得到实证——人工智能、数字经济、智能制造工程、大数据管理与应用、智能建造、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、机器人工程、网络与新媒体、金融科技、跨境电子商务,成为本科高校近五年来增设最多的专业。
面对快速变迁的产业需求,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调整需建立更敏捷的响应机制。此次设立的"战略急需专业"超常通道,正是通过简化审批流程、强化校企协同,缩短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时间差。从低空技术到量子信息,新专业的快速落地体现了教育体系对国家战略的主动对接。
对高校而言,关键在于构建常态化调研机制,及时捕捉行业变革信号,动态优化课程体系;对考生来说,则需更多关注权威政策的指引,在个人兴趣与国家需求间寻找平衡点。随着专业设置与产业升级的联动日益紧密,这种双向适应的机制将有效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,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人才支撑。